您好,欢迎访问本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推荐 >> 正文

董福升、孙玉凤、黄靖三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2-09-20 来源:城市建设学院 阅读次数: 【字体: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教学顾问

  简报

  第九期(总期第九期)



  课堂教学中的“压力”控制

  新闻与法学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董福升

  课堂教学中的“压力”,是指学习者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所承受的精神负担。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学习的压力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压力过大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表现为敷衍、厌烦监督、抱怨、对自己学业过分苛责、对自己没信心等;压力过小就不能启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会觉得“吃不饱”,甚至表现出学习能力上的退化。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要学会控制压力,掌握给学生适度施压的授课艺术,既要使学生敢于学,又要使学生乐于学。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好课堂压力的控制呢?

  了解学生发展潜力

  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便不能正确合理的安排教学进度和难度,以致出现“压力失控”。“压力失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进度过快或过慢,或者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一味提高语速,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要不在一个知识点上重复讲解,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二是教学难度过难或过易,或者完全脱离课本盲目拔高,以显示教学水平;或者照本宣科,对于书上已有的知识重复讲解,让学生觉得是“炒现饭”。

  什么是最佳的教学进度呢?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种:一种是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正如我们常用“摘桃子”来比喻课堂教学,一伸手就能摘到桃子对应的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而需要努力跳到最高而摘到桃子对应的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好的教学应该处于两种水平之间,既要让学生觉得值得挑战,又要让他们可以凭借自身努力而收获学习的成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首先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情况,然后再有目的地制定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每达到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从而使学生在一个可控的范围里进行学习,避免“压力失控”。以新法学院开设的《演讲与口才》课为例,在正式授课之前我们会对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和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一个测试,根据测试成绩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教学中,同一组的同学之间开展讨论或小组活动,他们相互之间的水平差不多,不会使其过于自信或自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让学生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告诉他们学完这个单元后应该达到什么水平。我们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八个单元,从基础能力到提高能力划分为“语音语调、朗读朗诵、思维训练、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学术演讲、辩论、日常生活口才”等,每一单元结束后学生都会分小组进行总结,分析学习效果,教师对每一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合格以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对于没有达标的同学会布置练习,直到达到基本要求。

  合理安排课堂节奏

  作为课堂节奏的指挥官,教师要合理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师好比交响乐队的指挥,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一般地淌、淌、淌,学生会感

  到味如嚼蜡,打不起精神。相反,如果整节课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只有高音的激昂而无低音的徘徊,学生也会感到压力重重,难以保持学习热情。

  国外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听不间断的讲课时,人们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平均时间跨度估计在10—20分钟之间”(Rogers,1989)。而现实中,由于每次课讲课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90分钟左右,显然,学习者能够吸收的学习内容与教师们所认为的学习者能够承受的教学内容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匹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情况:一是教师辛辛苦苦准备了一大摞讲稿,授课时想倾尽所能地把知识都“灌输”给学生,整堂课45分钟都是老师一个人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刚开始上课时,学生都乐于听讲,可过了20分钟之后,学生压力会越来越大,还能够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就变得越来越少,渐渐开始眉头紧锁,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一味强调“学生是主导,把课堂全完交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需要引导,导致课堂处于无序或亢奋的状态,课堂看似热闹,可概括性的知识并不多。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压力失控”。

  要做到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快慢得宜。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个部份,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过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时间和分配大体要适当。

  二是动静相生。这里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疏密相间。这里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一节课,学生接受信息的量度,最终还是看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的知识。疏密相间,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四是起伏有致。这里所谓“起”和“伏”,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潮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前苏联的调查研究表明,40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识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讲究师生合作

  首先,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善于认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怎样捕捉对方的思想火花,怎样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花气力、动脑筋。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采用讨论的方式解决。

  其次,树立共同学习的理念。作为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师生合作,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课堂的建设者与参与者。课堂效率既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参与,更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就像齿轮一样,尽管需要每个轮子都尽力转动,但要向外输出动力,就必须要求轮子与轮子之间协同转动。如果轮子之间各顾各转动,往往是内耗动力而不是外输动力。在《演讲与口才》课上,教师常常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份子,朗读时跟着学生一起读,演讲时跟着学生一起讨论,辩论时跟着学生一起思考,学生不再把老师当成高高在上者,而是积极与教师互动,积极反馈自己的思想,有时甚至指出老师的缺点;老师也不再背负着“全知全能”的心理压力,往往从学生的反馈中激发灵感,吸收新的知识。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压力过大,因为他们会认为老师也在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没有什么难题克服不了;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也不会觉得压力太小,因为老师起到了带头作用,督促他们一起练习。

  第三,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还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通过察颜观色、即时质疑、课堂练习等方法,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这种教学态度是通过教师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商讨的语气、一句鼓励的言语,一种信任的眼神,一次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一种认真倾听的表情,一个要求合作的动作,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感染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学生的主体性实现。

  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论语中有个因材施教的经典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种启发,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施加压力的方法及过程应该因人而异。性格内向、反应较慢的学生需要老师循循善诱、耐心讲解,在他们掌握基础知识以后再适当的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对于不自觉的学生,就需要老师时时刻刻的“偏心眼”照顾,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控制,增强他们的约束力;对于思维敏捷、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该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多点拨指导;对于天资聪慧但又有毛病的学生应该找准软肋抓住弱点对症下药,以做到药到病除;对于踏实认真但粗心刻板的学生,应该多引导,使其学会观察、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施加的压力大小同样应该依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做到量体裁衣。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还应该注意循序渐迚,稳中求升,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多增加一些难度稍大、灵活性强的内容以增长见识,做到见多识广,融汇贯通。

  总之,控制学生的学习压力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有课堂教学的精彩,才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打磨三尺讲台

  新闻与法学学院孙玉凤

  我在分校教书已近十个年头。经历十年的学习、锻炼,有体验,有积累,有想法。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自踏上了“三尺讲台”,我就一直在思考、探索、实践怎样才能做好“叶的事业”既教书又育人的问题。

  一、传授知识,启迪心智

  教育的真谛就是启迪学生心智。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老师要通过教学实现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就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费心机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比如在一节课的末尾,给同学们抛个下节课的引子,这个引子可以是故事或背景介绍,或与当今流行话题相结合的内容等等。这个引子,要起“激”的作用,既有利于“温故”又有利于“知新”,因为,课堂教学是有限的,但是课下的学习是无限的。在课堂上,老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自己对某个专业或某门课产生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也许这个研究是一个学期,也许这个研究将会陪伴同学们的一生。

  二、“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无师自通”是“授人以渔”的证明,只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学懂、弄通某门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我总是强调一种理念,“学习方法的掌握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钥匙”。比如不管情况如何变化,知识点的框架、逻辑永远是解题的关键。因此,对于知识点框架、逻辑的总结,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学生去归纳,去总结,去梳理脉络。让学生体验梳理过程中的难度及新意。很多学生会被这种形式而吸引,久而久之,同学们养成了学完一章,自己总结脉络的习惯,这样就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三、讲台是“舞台”,教学“秀”出来

  每次上课对于我来讲就像每次登台的“演员”,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我都会仔细琢磨、研究。教学过程重在教授知识与方法,教学形式重在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每一堂课的时间安排,都要精心设计。比如5分钟的开场白,有的就采取对上节课的总结,同时承上启下对本节课内容抖个“包袱”,让同学们带着这个“包袱”去听课,以提升吸引力。再比如接着课堂上20-25分钟是正常授课时间,也是同学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而过了25分钟,就要防止同学们注意力走神,开小差。这个时候,解释开场5分钟抖的“包袱”,使同学们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学习神态,注意力又给抓回到课堂了。这时候,根据课堂情境接入课程内容里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或事件(人物)背景。这样就起到了延续积极活跃课堂状态的效果。当然,对于这些内容的选择不是随意的,除了能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外,更重要的是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并能够增强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最后5-10分钟可以用来总结课程内容以及留思考题或者抛出下节课内容的引子。不管一堂课怎么安排,重要的是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展开。

  四、要做“五心级”教师

  作为老师,最大的荣誉,莫过于学生喜欢你,信服你,佩服你,尊重你。为了争取这种荣誉,我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坚持锤炼业务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外,更注重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品质发展方向。具体做到:用“五心”即“爱心”、“耐心”、“诚心”、“恒心”、“虚心”对待学生,规范“三尺讲台”,履行教师职责。“爱心”,就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充满爱、充满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想学生之所想;“耐心”,就是不放弃、不抛弃,用爱,一次次去教导学生,去感化学生,作学生攻克学习难关的有力支撑者;“诚心”,就是发自内心的去帮助学生,打开学生的心扉,作学生的知心人;“恒心”,就是用坚强的毅力去做好教学工作。从备课到讲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了不断提高讲课的吸引力,往往需要我们付出几倍于上课时间的努力,力求节节课如此,节节课都要有新变化,只有有了顽强的毅力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能上好课,教出好学生;“虚心”,就是老师常怀学习心态,对于新事物、新话题,我能虚心向学生学习,融入学生们的生活群体,将学生的热点话题、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转化成课堂上教学内容选取的重要依据,使讲课更生动、更具吸引力。这样既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又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你,爱听你的课,更爱你的人格。

  总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因此教书育人是对每位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老师人生的永恒课题。

  土木工程专业方向课《城市规划》教学方式探讨

  城市建设学院 黄靖

  《城市规划》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方向课,面临32课时,七百余页教材的窘境,我在备课时,心想这么厚一本纯理论的书要一点点学完会有多枯燥,学了又能记住多少。带着这个问题,从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寻找出路,做了点尝试。

  将“教材是死的”改变为“规划是活的”

  首先拟出一条框架分明、条理清晰的教学思路,从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类型、用地类型、交通道路系统→城市设计。其次通过穿插实例分析介绍,结合具体案例向学生讲解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名词、概念,使原来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得有了吸引力。我给学生一个较为熟悉的“光谷城市副中心”的案例,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知识,发挥想象力对其进行规划,从现状调研开始,做调查问卷,方案设计,到小组互评。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先从拿着地形图去光谷实地调研开始,去看一下光谷规划的现状,画出现状图,寻找大家感兴趣的方面,并以此确定调研的具体方向,之后随着课程的一步步深入,学生慢慢对规划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就开始去思考怎么样对光谷进行规划和改造才能改善光谷现存的问题,并且我安排各个小组在课堂上热烈讨论,小组互评,针对不同的方面各抒己见,最后,伴随着课程的结束,大家基本掌握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划知识,对于光谷规划的浅显的初期设想已经逐渐成熟可行,更加专业,也更加具体,学生将调研成果通过文字和图片做成了PPT展现出来。

  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整个《城市规划》这门课程我采用了“案例与理论知识同步相长”的教学法,启发学生边上课边做调研报告,在老师的指导下再加上学生学一点做一点,试着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调研报告中,融会贯通,知识掌握了,并且运用了,还有成果了,一举数得。最后一次课,当我看到同学们一点一滴亲自做出来的调研报告,他们那种满满的成就感,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要处理好老师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讲”为“学”服务,讲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增添学习动力。为此,我在教学中首先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教不能代替学,只有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高效率的教学才能变成现实。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我要学”转化为“我会学”。因为方法既有利于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学习方法对,越学越积极、越学越有劲;方法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方法对路就事半功倍。最后,还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将“我会学”转化为“学、做、思”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又一个“质疑、发现、求变、创新”的学习环路。

  这样做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会背会考”的教学模式,颠覆了“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学习形态。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也有效地加大了学生课余的工作量和学习的责任感。

  通过这学期《城市规划》的课程,我的体会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意见,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实践入手,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期编辑:胡家丰、戴伟、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