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众志成“城”

——城市建设学院2013-2014学年度工作扫描

发布时间:2015-01-05 来源:城市建设学院 阅读次数: 【字体:

 

金蛇已传捷报,天马又携佳音。在学校2013-2014学年度工作考核中,城市建设学院连续被评为优秀。取得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而是该院紧紧围绕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立足自身实际,着眼长远布局,始终遵循内涵发展的基本方针,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继往开来、深耕细作,工作卓有成效。

狠抓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前提。城建学院现有土木、工管、环境、给排水、生物五个专业,经过多年积淀,基本形成了土木-工管、水-环-生两个学科群组。在此基础上,发展优势专业,培育特色学科,继续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转型,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科学研究方向,为打造品牌专业谋篇布局。

2012年,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报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校级品牌专业建设。本年度,经多方调研论证,制定了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品牌专业建设方案,受到校领导与专家的肯定并获得通过。

为加强学科交叉,形成资源共享和互为支撑的格局,城建院实时提出了“土木与工程管理专业集群转型发展试点方案”。专业集群包含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4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管专业集群转型发展的目标确定为:本着“区域需求引领、准确专业定位、加强实践教学、形成产教融合”的总体原则,通过3年努力,基本实现土木与工程管理专业集群向应用技术型的转型。目前,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建设思路已经明确,一批教改项目顺利立项,专业集群转型发展局面已经初步显现。

与此同时,城建院以“水--生专业群学科平台”为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成功申报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成功申报我校“12.5”本科品牌专业建设计划,确定了内涵清晰的专业培养目标。

其中,水-环专业共同培养方案已从2013年秋在2012级开始实施,并进入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有效实现专业交叉与融合,最大限度地共享教学资源、改善办学效益,利于招生、利于就业,利于形成两专业共同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

厚培“双师型”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院发展的根本,直接关系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城建院秉持队伍建设长期性、战略性、务实性的原则,不断加大培养力度,拓宽培育渠道,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术和实践水平。

组织青年教师到大型骨干企业重点工程项目顶岗实习。城建院分批派青年教师前往武汉市重点工程绿地中心参加顶岗实习,并聘请以兼职教授、中建三局副局长为组长的企业导师组,对参加实践的青年教师进行指导。目前已有两批次4名教师完成实践计划。

资助和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科研立项。城建院启动支持青年教师开展教研和科研的工作规划,截至目前,青年教师中有5人独立主持省级教研项目、10人独立主持校级教研项目;5人独立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6项,4人独立主持校级科研项目。

在学科专业建设一线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城建院依托土木工程专业的品牌建设方案论证、环境工程品牌专业申报论证以及教研项目论证,把青年教师放在第一线,使他们在重大教学改革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智。事实表明,青年教师们在论证工作中表现优异,部分教师开始崭露头角。

此外,城建院狠抓骨干教师培养,新增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4名,使全院进入该计划的总人数达到14人,占中青年教师的52%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有2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倡中青年教师达到国家注册建造师水准,有5位教师已达到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水准,引进3名大中型企业技术人才。一支理论与实践相辅的“双师型”中青年师资队伍日臻完备。

筑牢实践教学环节

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城建院按照“区域需求引领、专业准确定位、加强实践教学、形成产教融合”的总体原则,着力筑牢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生产实习能力、设计动手能力、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

严格实践教学环节过程管理。本年初,城建院邀请校外专家对各专业2013届毕业设计进行抽检和评定,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各专业教研室和指导教师进行反馈以利改进;严格毕业设计成果质量审查和答辩程序,不合要求者不能进入答辩环节;严格课程设计管理,组织好实践教学公开课,《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受到校领导和有关专家好评;把好生产实习收口关,规定所有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答辩。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协同进行。城建院建立和稳固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注重从企业实践期限、实践内容形式、企业实践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教师参与实训等多方面与企业共同探索深度合作,切实提升企业实践环节质量;对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结合土木工程品牌建设方案,提出了“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品牌建设方案,提出了“巡司河开放性教学基地”的建设规划。两大基地的建成,将极大地有利于教育教学及学生实训,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可实现从室内到室外、从课堂到现场的“现场化”教学模式。

着力于学科竞赛。2013年以来,城建院极为重视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竞赛,并屡获佳绩。首次参加2013年中南地区(七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即获中南地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总成绩名列湖北赛区第四,并居湖北省独立学院之首;首次参加2014年第二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得二等奖获奖团队2个,三等奖获奖团队1个,成绩居省内独立学院之首;首次参加2014年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BIM系列软件建模大赛,获得团队全能二等奖获奖团队1个,全能三等奖获奖团队1个,单项三等奖7项,成绩超过总校华科大;组织20112012级学生进行2014年校级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2013年校级中南地区结构力学竞赛选拔赛、2013年院级首届理论力学知识竞赛、2014年院级第二届理论力学知识竞赛、2014年院级第二届结构力学知识竞赛,学生参与面达到50%以上。

力推教科研工作

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的重要推手和有效途径。为建构有利于鼓励青年教师教科研新生力量成长的政策环境,城建院于201311月开始推行《城市建设学院教科研预研经费资助条例》,主要是用于资助学院教师提出的具有创新性、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项目,这无疑对学院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及教师成长等极具指导和促进意义。

自条例实施以来,学院分别组织院内教研、科研立项申报,经过多次论证评审,共有11名青年教师成功进行了多个项目的申报,均是在专业学术带头人、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学术委员会老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中,新增由青年教师独立主持的省级教研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厅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教研项目3项、校级基金科研项目2项。其中带有全局性、普适性及多专业性特点的项目就有10项。

此外,城建院已有9项教研及课程建设项目结题,形成了多篇教研论文。出版了3部教材,完成了3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获得了1项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在第四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上,于吉太教授推广了“坚持现代工程教育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深化岩土工程课程群改革”的经验报告;展示了我校《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两门课程整合资源,均受到大会及来自其他高校重视。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年来,城建院各项工作风生水起并形成强大合力,直接助推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各专业平均就业率达95.5%,给排水专业更是达到100%。回首展望,城建院将继续在袁海庆院长引领下,众志成城、补苴罅漏、拓展优势,为推动学院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而孜孜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