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绿色智能建造团队承担的济新黄河大桥研究课题通过业主中期验收
发布时间:2025-03-10 来源:城市建设学院 阅读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济新黄河大桥是河南省境内一座重要的高速公路桥梁,位于黄河之上,作为济源至新安高速公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其设计独特,一跨跨越小浪底库区,并采用了世界首创的回转缆结构,展现出卓越的技术和艺术魅力。在该桥的回转缆悬索桥的设计中,回转缆的转向角度、线形、回转半径及转向次数等参数的合理设计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大桥的静动力特性和结构安全,对其使用性能和耐久性的优化也起到关键作用。
针对这些设计参数,我校城建学院绿色智能建造团队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等多种手段,综合考虑大桥的跨度、荷载情况、地形条件等多种因素,通过力学分析和计算,深入探讨了这些参数对大桥性能的影响机理,以满足大桥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要求。为了确保回转缆悬索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团队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合理设置索鞍的数量和位置,使主索鞍和转索鞍的位置应相互协调,以确保回转缆在受力过程中的均匀分布和稳定性,提高大桥的整体性能。
主缆90°转角差是回转缆悬索桥设计中的重要问题。这种转角差由主缆在塔顶主索鞍处的竖向弯曲和在锚碇转索鞍处的平面弯曲引起,对主缆索股的受力和安装产生显著影响。转角差的存在可能导致主缆索股受力不均,增加局部应力集中和疲劳损伤的风险。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转角差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索股编排和调整来降低其不利影响。团队依托设计方案开展了整桥模型(1:100)和局部模型(1:30)试验验证了该桥的转角差设计影响合理性。
近日,由武汉理工大学刘沐宇教授、中交二公院桥梁设计总工程师朱玉教授、中铁大桥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张强教授组成的业主方专家组,对我校团队承担的济新黄河大桥“独塔回转缆悬索桥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回转缆合理传力机理及索股编排研究”进行了中期成果论证和验收。会议由城市建设学院特聘专家卫军教授主持,一并参会的还有学校科技处处长胡容玲副教授、城市建设学院院长冯仲仁教授、实验与实训中心主任徐翔宇副教授等。
会议开始,卫军教授首先对与会专家及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会议旨在对该科研项目的中期成果进行汇报和深入研讨,强调该项目在桥梁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我校余婵娟副教授就项目的中期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包括在数值分析和试验两方面的阶段性研究进展、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工作计划。
汇报结束后,与会专家分别参观了整桥受力行为模型试验和“转索鞍-缆索”体系受力行为模型试验的现场,进一步了解项目实施情况。
随后,专家组与课题组成员就中期成果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专家们对课题组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课题聚焦独塔回转缆悬索桥关键技术对回转缆的合理传力机理及索股编排研究,对推动桥梁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就有关细节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冯仲仁院长作总结发言,对专家组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为课题组下一阶段研究工作指明方向,并强调学院将继续支持该项目的后续研究工作,期待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果。
据悉,这是我校首次承接桥梁建设与其关键技术研究同步开展科研工作,这对科研团队的能力水平提出很大挑战,中期汇报的完满完成,标志着我校在该领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展现了我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也彰显了师生较高的科研水平。
教工通讯员 徐翔宇 何贝贝